新任河北省长王正谱:我们怎么做乡村振兴、产业振兴?
发布时间:2021/10/14 浏览量:5328
【乡村振兴陕西网】摘录:消息显示,王正谱任河北省副省长、代理省长。他曾多年在农业部工作,曾任辽宁省辽阳市市长和书记,也是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后的首任党组书记、局长。他对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、县域经济等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和重要论述,整理了他对上述问题的讲话供参考。
01大力开展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
今天,我们启动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组织动员广大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努力、再立新功。这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。党中央、国务院对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高度重视,胡春华同志、尤权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,给予充分肯定,提出明确要求,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,切实抓好贯彻落实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、力度最大、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,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。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参与“万企帮万村”行动,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,取得了良好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效益,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。一是通过产业转移,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加快发展。近13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4万个行政村,投资1100多亿元发展产业,为脱贫地区培育壮大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种养业、民族手工业、文化旅游业,奠定了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。企业的介入,也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,为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创造了条件。二是通过就业帮扶,促进了脱贫人口稳定增收。近13万家民营企业,累计安置脱贫人口就业90余万,越来越多的脱贫人口“出家门进厂门”,实现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,形成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良好局面。
三是通过互帮互助,促进了社会和谐。“万企帮万村”行动是双向受益的事业。在帮扶过程中,企业助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,也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;企业家亲身感受脱贫群众的艰辛不易,亲身体察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,亲眼目睹脱贫地区的巨大变化,亲耳聆听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,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;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企业家的奉献、拼搏和实干精神,激发了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动力。
“万企帮万村”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。党中央审时度势,作出了实施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的决策部署。我们要深刻领会,从“帮”到“兴”的战略考量,采取切实措施全力推进。就做好“万企兴万村”的贯彻落实工作,我讲三点意见。
一、进一步转变思路观念
打赢脱贫攻坚战后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这是中央的要求,也是现实的需要。做好“万企兴万村”工作,首先要把握好形势变化,转变好思路观念。
一是目标任务要从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通过脱贫攻坚,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得到全面解决,接下来的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,实现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全面振兴。无论是制定帮扶计划,还是实施项目,都要紧扣这个新目标新任务,保证方向不偏、力量不散。
二是工作方式要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。脱贫攻坚强调到人到户,乡村振兴要求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,更加聚焦乡村整体发展。规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、规范资产收益分配和资金管理使用、推动乡村建设和治理,都要强化区域统筹、系统发展,建立群众利益联结机制,用区域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这也给广大企业家朋友,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。
三是帮扶举措要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。乡村振兴,是在相当长的时空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振兴。为此,要从以政府投资、无偿投入为主,向更加充分借助市场力量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转变。企业参与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既要讲情怀、讲奉献,也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,政府的引导、市场的主导要结合起来,实现群众增收、乡村振兴、企业发展,多方共赢、共同获益。
二、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
民营企业参与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开展。
一要巩固帮扶成果。脱贫地区发展基础薄弱,自我发展能力不足,需要“扶上马,送一程”。对原结对帮扶村,要继续支持;对原有帮扶项目,要持续推进,重点在延长产业链、提高附加值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再下功夫;对已经吸纳就业的脱贫群众,要一如既往给予倾斜帮扶,实现稳岗就业。
二要促进长远发展。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用力,帮助结对村,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,开展深加工,发展仓储物流和休闲农业等,通过三产融合将更多的价值留在乡村、留给农民。在稳就业带创业上用力,通过设立分支机构、建立生产基地、开设帮扶车间,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。积极参与合作社负责人、农村致富带头人、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人才培养,支持他们带动一般农户发展。在参与乡村建设上用力,不仅要开发资源、打造产业,还要积极参与农村改厕、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,用优秀企业文化来影响帮扶村改善乡村治理,夯实乡村发展基础。
三要深化东西部协作。目前一些地方基本做法是,本县企业帮本县、本市企业帮本市、本省企业帮本省,大家积极性也比较高。下一步,要研究拓宽范围,组织动员东部地区更多企业,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大框架下,跨省域参与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重点帮扶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以点带面,促进乡村加快全面振兴。
三、进一步做好服务保障
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是社会帮扶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的重要平台,是全国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品牌。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高度重视,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,确保行动取得实效。
一要强化组织领导。推动省、市、县参照国家层面做法,尽快成立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领导小组,建立部门协同、上下联动、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。推动各地把“万企兴万村”纳入乡村振兴总体部署、统筹安排,结合实际细化举措,有序推进。
二要强化工作指导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,加强对企业帮扶的指导,及时提供有关情况,指导编制规划,协调整合衔接资金,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
三要强化政策支持。推动有关部门和地区,强化服务意识,落实资金扶持、项目配套、贷款融资等优惠政策,优化程序,简化流程,提高效率。
四要强化基础管理。配合工商联等部门,优化升级“万企帮万村”行动台账管理系统,做好台账和数据统计,跟踪行动进展,及时分析研判,发现解决问题。
五要强化宣传表彰。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可学习、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操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,适时开展对先进的表彰,让参与行动贡献突出的企业,在社会上受尊重,在事业上有发展,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。
0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5个投资重点
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,我国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其深度、广度、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金融系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5个投资重点:
一是聚焦重点区域,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将国家已经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,在落实“四个不摘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举措,促进这些重点县加快发展。
二是聚焦薄弱环节,加大对小农户金融支持力度。继续发挥工商银行长期深耕“三农”和县域覆盖面广的优势,依托大数据分析和金融科技创新,精准开发简便易行、针对性强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贷产品,满足广大农户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。
三是聚焦产业振兴,助力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。不断优化信贷服务模式,继续加大对乡村产业链、供应链的研究和支持。运用金融产品引导和促进工商资本下乡,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
四是聚焦乡村建设,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。进一步加大模式创新和中长期信贷支持,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新乡村。
五是聚焦乡村治理,运用金融综合服务促进乡村善治。进一步完善乡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,通过金融科技赋能,持续探索改善乡村治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,协助配合基层组织,共同促进乡村善治。
03县域如何做好产业发展和产业帮扶?
一、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,也是乡村全面振兴急需补齐的突出短板
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后,西部地区脱贫县特别是原深度贫困县,自然条件差,历史欠账多,自我发展能力弱,仍然是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短板。中央作出集中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战略安排,既是西部脱贫地区的所需所盼,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考量。
按照中央部署,西部10省区市综合考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、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,统筹考虑脱贫摘帽时序、返贫风险等因素,结合各地实际,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,已报告党中央、国务院。这160个县,绝大部分都是原深度贫困县,都是经过多轮攻坚最后才啃下来的“硬骨头”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十分艰巨。
一是防止返贫的任务特别重。重点帮扶县数量不到全国县级单位的6%,但防止返贫的任务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。累计脱贫人口占全国总数的近五分之一,脱贫人口收入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,但到2020年也只有全国脱贫人口平均水平的90%。据动态监测,全国易返贫致贫人口约438万,重点帮扶县占了近30% ;全国易地搬迁脱贫人口960万,重点帮扶县占了近三分之一;全国有66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,其中43个在重点帮扶县。
二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较弱。重点帮扶县人均GDP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全国的六分之一,人均耕地灌溉面积不到十二分之一,农村人均用电量刚刚超过三分之一。不少地方产业发展起步晚、规模小、布局散、链条短、销售难,产业同质化问题还比较严重,近40%的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低于5万元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,有106个县不通铁路,69个县不通高速公路,万人医疗床位数仅为全国的一半,160个县平均农村低保标准均低于本省和全国水平。
三是区域相对集中,困难交织叠加。有68个重点帮扶县集中在10个市州,四川凉山就有10个、甘孜9个,云南昭通8个,广西河池、百色各7个,这些市州的任务相对较重。有不少县是集地质灾害高发区、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于一体,有73个县在地质灾害高发区,114个县在民族地区,44个县在革命老区,这些地方大多地处偏远、生态脆弱、地质灾害频发。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,社会文明程度较低,社会发育仍然滞后,不少群众沿袭陈规陋习,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仍然不足。这些都给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带来风险隐患,影响制约了乡村全面振兴。
二、支持重点帮扶县,需要强化政策倾斜、聚焦持续发展
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,不仅要补短板,更要帮发展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针对重点帮扶县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,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。为确保拿出有含金量的政策,胡春华副总理亲自研究部署,中央29个相关单位和部门,反复研究,想方设法,提出了一系列倾斜支持政策。经报请国务院同意,近日将印发实施。归纳起来,这些政策主要有三大类。
一是强化投入保障。资金投入方面,中央财政加大倾斜支持力度,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、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、卫生健康和医疗救助投入等多个方面予以倾斜,允许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延续到2025年,比其他脱贫县增加了两年。金融帮扶方面,努力实现银行保险机构全覆盖,支持异地设立证券基金经营分支机构。督促将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当地,提高信贷资金适配性。继续实施小额信贷,确保应贷尽贷。对企业申请首发上市、新三板挂牌、发行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的,即报即审、审过即发,免征新三板企业挂牌初费。优先支持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、“保险+期货”等项目。土地政策方面,过渡期内为重点帮扶县每年每县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,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。明确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剂使用、规划审批、土地利用、耕地保护等政策延续实施并予以倾斜。人才支持方面,适当放宽人员招录条件,在待遇职称、“三支一扶”计划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。围绕乡村特色产业,按照“一县一业”模式,选派科技特派团。
二是突出产业就业。产业帮扶方面,倾斜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、农业产业园、认定龙头企业,优先支持品牌培育、冷链设施,对认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实行费用减免。试行农技推广人员“县管乡用、下沉到村”新机制,推动完善产业技术顾问制度,倾斜支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。支持打造优质乡村旅游品牌,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建设。就业帮扶方面,对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予以倾斜支持。统筹用好公益岗位,按规定促进符合条件的弱劳力、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。在开展职业技能帮扶中予以倾斜支持。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,稳定生态护林员队伍。社会帮扶方面,结合东西部协作、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政策调整优化,在帮扶资源安排上予以倾斜,开展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加大产业、劳务协作力度。
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予以优先规划布局,在推进能源资源开发、输电通道、交通运输、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,以及中小型水库、电信普遍服务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上予以倾斜。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,管护经费予以倾斜支持。公共服务方面,启动实施并倾斜支持“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”。以未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的县医院为重点,开展针对性帮扶。倾斜支持基层应急能力建设。优先推进“快递进村”和文艺下乡。支持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项目。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。需要强调的是,除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、东西部协作、中央单位定点帮扶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政策适用特定区域外,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,对西藏、新疆同样适用。
三、推动帮扶取得实效,关键要协同用力、狠抓落实
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按照胡春华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中央统筹、省负总责、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,强化组织保障,加强协调指导,全面抓好落实。
一要转变思路观念。打赢脱贫攻坚战后,脱贫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,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脱贫成果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来。这既是中央的要求,也是现实的需要。要确保工作平稳过渡,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,首要的是根据形势变化,转变思路观念。一是从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这是目标任务的调整。通过脱贫攻坚,“两不愁三保障”问题得到全面解决,为实现全面小康补齐了突出短板。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。为达到这一目标,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基础,推进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全面振兴是保障。也就是说,过渡期,对160个县的倾斜支持,重点是帮发展、促振兴。
二是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。这是工作方式的转变。脱贫攻坚强调因人因户精准施策,乡村振兴的目的不仅是农民富,还要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,关注的是一个村、一个镇、一个县的全域发展。重点帮扶县要强化区域统筹、系统发展的思维,规划产业、使用资金、落实政策,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,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、促进区域整体发展。
三是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。这是政策机制的转变。脱贫攻坚中,政府投入是绝对主力,不仅有各级财政的真金白银,还有国有企业、部门单位的倾力支持,绝大部分都是无偿的。推进乡村振兴,深度、广度、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,政府投入必不可少,但继续要求无偿援助,是不可持续的。所以,支持重点帮扶县,政策倾斜是基础,财政投入是引导,市场的作用要更加突出。各地要积极探索有效机制,利用好国家政策倾斜,通过市场手段,引导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,持续支持重点帮扶县全面发展。
二要压紧压实责任。支持重点帮扶县,不仅要充分发挥帮的力量,更要压实各地干的责任,推动上下齐心,形成强大工作合力。一是加强统筹协调。各级党委农办、农业农村部门、乡村振兴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,积极协调配合相关单位和部门,细化政策举措,制定实施方案,反馈落实情况,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问题。二是强化省负总责。各省要借鉴脱贫攻坚经验,聚焦乡村全面振兴,建立健全上下贯通、精准施策、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,为支持重点帮扶县强化组织保障。对工作推进情况,各省要建立台账,掌握进度,研究解决突出困难问题,督促推进政策全面落实。三是压实市县乡责任。有重点帮扶县特别是比较集中的市州,要和县里共同研究,指导各县拿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,帮助县里争取更多资源。重点帮扶县要强化主体责任,认真组织研究,及时制定实施方案,明确乡镇和村级工作任务,细化具体要求,确保责任层层压实到乡到村。
三要吃透用好政策。国家层面和各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,内容涉及方方面面,还有一些政策比较专业,要用好用活,我们需要下一番功夫。一是梳理研究政策。各地要结合实际,把本地用得上的政策掌握全、梳理清、研究透,建立政策清单。各省要结合实际,参照国家的做法,出台省级的支持政策。在此基础上,要以省为单位,通过多种形式,组织县乡有关干部开展培训,帮助他们学习领会好支持政策。二是把政策变成项目。政策要落地,项目是最好的承接载体。要深入分析各县的短板弱项和独特优势,结合乡村需求,聚焦监测帮扶、产业就业、乡村建设、基层治理等方面,论证设计一批乡村振兴项目,进一步完善县级项目库建设。要充分考虑发展阶段、承受能力,排出优先顺序,统筹推进、稳步实施。三是做好沟通协调。各地要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,请教政策,争取支持。也请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,全面解读支持政策,跟踪了解落实情况。我们将采取适当方式,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政策培训,帮助基层精准把握,防止执行走偏,推动政策发挥最大效益。
四要突出县级主体作用。160个县,既是被帮扶的对象,更是落实集中支持政策的主体。引导重点帮扶县不等不靠,主动作为,利用后发优势,尽快迎头赶上,尤为重要。一是充分授权。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直接到县,涉农资金可以继续整合使用,每县每年安排600亩建设用地指标,人员招录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等等,这些政策都给了县级自主权。在具体操作中,除了必要的监督,省市要充分放权,也要指导县级向乡村放权,确保县一级能够调配更多的资源,乡镇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。二是做好规划。5年过渡期,每个重点帮扶县干些什么、怎么干,哪些先干、哪些后干,目标是什么,资金怎么整合,产业怎么布局,项目怎么安排等等,不仅要有总体安排,每年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,这样才能有的放矢。对每个重点帮扶县的工作规划,建议省上进行技术指导,安排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规划编制,提升规划的科学性、有效性。三是跟踪问效。政策落实怎么样,各部门要跟踪评估,及时指导各地调整完善实施方案,改进工作方式。省市两级要根据既定规划目标,定期调度工作,开展监测评估,强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,引导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。
五要两手抓两不误。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,底线任务是防止返贫,重要目标是乡村振兴,主要手段是加快发展。巩固成果和乡村振兴两大任务,是辩证统一的,需要统筹抓好,一体推进。一方面,要把防止返贫作为重要基础。这一任务在重点帮扶县不仅重要,而且特别繁重。要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,凡是有返贫风险的,都要及时掌握,精准帮扶;要强化易地搬迁后扶工作,聚焦大中型集中安置点,多渠道促进增收,强化社区治理,促进社会融入;要持续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,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,扶持办好就业帮扶车间,深入抓好劳务输出,稳步提升脱贫人口就业数量和质量。另一方面,要稳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。160个县基础较弱,推进乡村振兴难度更大,现实需要和群众期盼更为迫切。要立足实际,科学谋划,稳扎稳打,久久为功;要狠抓产业发展,优化产业布局,完善产业体系,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;要积极推进乡村建设,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特别要抓好农村厕所革命,一体推进污水和垃圾整治;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,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,努力实现产业每年都有新发展,乡村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,农民生活每年都有新提升。
联系我们
电话:029--86339585
广告:181-9126-0162
招商:158-2907-4800
邮箱:1051286110@qq.com
官网:www.xczxsxw.com
地址: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新城大院北门68号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