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美丽乡村

科技特派员: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

发布时间:2021/8/17 浏览量:7562

乡村如何振兴?产业如何发展?群众如何真正致富?从2003年起,商洛市商州区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1000多人次到镇(办)、村、基地、产业链上,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,把农业科技送进千家万户,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,为群众致富、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
8月4日,商州区夜村镇李河滩村的坡原上,漫山遍野的黄芩、柴胡铺满了山梁和沟岔。听村干部说,新派来的科技特派员老屈要来地里查看药材长势,药农代发阳就早早来到地里。代发阳是李河滩村最早种植药材的药农之一,也是第一批尝到种植中药材甜头的人。见到科技特派员、区林特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屈建辉后,代发阳拔起一棵黄芩,不理解地表示:“10多年前,一年生的黄芩根比现在两三年生的都要粗。”“要倒茬换种小麦,不能连作,种一茬后就要倒茬。”屈建辉告诉代发阳,“种药就像人吃饭一样,不能天天吃一样饭,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。”在屈建辉的耐心解释下,代发阳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。

李河滩村的耕地以缓坡地为主,土壤肥沃,自然条件良好,适宜黄芩、柴胡等中药材生长。然而,长期以来,当地群众虽然守着“金饭碗”,却过着穷日子。为切实解决群众增收难问题,从2003年起,商州区就组织科技特派员蹲点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,积极引导群众推行间作套种、育苗移栽、配方施肥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。

“十多年了,科技特派员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他们都是技术精湛,真心为群众服务,每年都要到我们村蹲点,一进村就手把手地教,大伙儿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。”代发阳说。

经过近20年的发展,李河滩村已建成千亩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,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2090亩,年产中药材300多吨,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专业村。“科技特派员的好处就是不管有啥问题,都可以随时问,随时解决。这些年,我们的药材产业能发展得这么好,多亏有他们的帮助。”村委会主任王刚说。

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王栓处老人怎么也想不到,活了大半辈子,居然还能吃上村里核桃园的技术饭,逢人就说,“这多亏了市区科技部门派遣的科技特派员。”

王栓处以前是杨峪河镇任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生活比较困难,而且没有增收来源。1998年,村里开始建设核桃园,自幼就有嫁接手艺的王栓处感觉自己有了用武之地,很是振奋。但他没想到的是,由于缺乏理论基础,嫁接不标准,核桃成活率偏低。

像王栓处一样存在技术瓶颈的,不是个例。为此,商洛市区科技和林业等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、组织市区科技特派员蹲点、现场教学示范等方式,手把手、一对一解决他们在嫁接修枝、垦复扩盘、科学施肥、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技术问题。

通过系统培训,王栓处获得“核桃栽培管理实用技能从业资格证书”,还在2011年加入村里的技术服务队,到周边村镇、西乡、洋县,甚至是甘肃地区提供优质接穗,开展温床嫁接技术服务。王栓处高兴地说:“多亏科技和林业部门的培训,我才能吃上技术饭,顺利脱贫。”

近几年,通过市区科技、林业部门系统培训,商州区科技和教育体育局组织科技特派员蹲点培训,全村有26人取得核桃专业技术证书,100多人都有了一技之长。在他们的管护下,任家村核桃品质明显提升,黑果率明显下降。核桃亩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00公斤增加到亩产150公斤左右,核桃产业园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。

自2003年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以来,商州区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区上成立了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,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。

广大科技特派员下派到村、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、到农业生产基地等,为农民与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等贴心服务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提升农产品品质。截至今年7月,科技特派员们通过举办培训班、专家讲解和现场指导等方式,培训群众20多万人次;推广种植、养殖、加工业等各种新技术60余项,助力食用菌、核桃、中药材、畜牧、板栗等产业发展,全区124个贫困村如期脱贫退出,31539户102619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摘帽。

此外,商州区为科技特派员主持或参与实施的“火龙果南种北引驯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”“夜村镇天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”等8项省、市级科技项目,给予135万元项目资金支持。

商州区科技和教育体育局局长张雪平告诉记者:“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,而科技特派员是科技连接农民最有效的载体。今后,我们要加大支持力度,鼓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,让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和更多四面八方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。”